雙減”之下:在研學中厚植本土情懷
03:43
去APP下載
——鄭州外國語中學開展“尋根·華夏之源”綜合實踐活動
在國家“雙減”政策背景下,學校結(jié)合初中生身心發(fā)展特點和鄭州地域特色資源,利用周末開展“尋根·華夏之源”社會實踐研學活動,組織學生走進亞洲最大單體博物館——鄭州博物館,“彩陶雙連壺”出土地大河村遺址、青銅重器“蓮鶴方壺”出土地鄭國車馬坑,通過各類文物全景式展示和講解,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(fā)展脈絡(luò),牢固樹立文化自信,激發(fā)學生家國情懷和立志努力學習、傳承文明、報效祖國的社會責任感。
腳下的土地與古老的文明
八一班 馬里銘
伴隨著金秋的暖陽,懷揣著希望與憧憬,我們八一班全體同學踏上研學的旅途,開啟了“尋根·華夏之源”的征程。
我們第一站來到了鄭州博物館,踏進大門,歷史的篇章仿佛一頁頁被翻開,依次呈現(xiàn)在我們面前。
琳瑯滿目、年代久遠的文物,低聲訴說著各自的故事:比如那青銅色的精美方鼎,仿佛是斟滿美酒的杯爵,讓人聯(lián)想到一場場佳肴滿席的盛宴;那排列整齊、清脆悅耳的編鐘,曾經(jīng)流淌出多少歡快的樂曲;那小巧玲瓏的飾品、那光滑細膩的釉瓷……無一不讓我深深感受到腳下故土悠久古老的歷史與豐富底蘊的文化,也讓我更加欣賞祖先們的聰明才智,并為之贊嘆與動容。
凝望著一處處曾被發(fā)掘的遺址與古城,追溯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,腦海中浮現(xiàn)出原始人類日出而作、日入而息、男耕女織、春播夏種、秋收冬藏的美好畫面,我們的祖先不斷用自身的探索與實踐改善生活品質(zhì),并推動社會的發(fā)展,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再到青銅時代,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,他們引領(lǐng)著時代變遷的步伐,也正是他們不斷的革新與進步,才成就了我們現(xiàn)在前所未有的生活。
稍作暫時的休息,我們又前往大河村遺址,繼續(xù)尋覓我們祖先的生活。在坑洞里,我們認識到當時的人們所居住的房屋普通簡陋,他們的墓葬習俗樸實草率,透過出土的文物,發(fā)現(xiàn)他們掌握了發(fā)達的原始農(nóng)耕技術(shù),使用磨制石器辛勤耕作,采集狩獵,建設(shè)著寧靜祥和的五彩家園,同時他們也尊奉禮節(jié),進行制陶、紡織和耕種,來滿足更多生活需求。
通過觀看遺址地層及堆積過程演示視頻,一幀幀景象讓我不禁感慨祖先的智慧和偉大,遙想遠古時期人類的生活條件遠不如現(xiàn)在,但他們通過辛勤的勞動改善了生活。
正是人類通過自己的努力,用雙手不斷開拓世界,一次次追求創(chuàng)新,才得以涌現(xiàn)出許多如大河村遺址給我們展示出的幸福場景。
通過此次社會實踐研學活動,我更加透徹地接觸到鄭州這座城市濃厚豐富的底蘊文化,也領(lǐng)略到早期人類繽紛又溫馨的生活,對自己的家鄉(xiāng)多了一份認識與熱愛,可謂是受益匪淺。
上一篇: | 拔河風云起,終見分曉 |
下一篇: | 招新啦~加入繽紛社團,綻放多彩青春 |